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园地 > 业外作品
读《活着》有感
——莫要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作者:张晏宁  发布时间:2021-02-23 14:28:58 打印 字号: | |

余华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真正用内心在写作的学者,他总是用最质朴的文字,真实、客观地反映着,中肯地评价着各种人物和事物。读他们的文字,能够让我们褪去涂脂抹粉的表象,看到深层次的问题,唤起内心真实的共鸣。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长篇小说仅有十万余字,用词很简练,我在周末下午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读完了这本著作,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读起来就好似品茶一般,淡淡的,回味悠长。小说很简单,讲述了从民国后期到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随着各种政治运动等社会变革,主人公福贵是一个纨绔的富家少爷,因赌博败光家财沦落为一位贫下中农,又被国民党抓去上了战场,幸而捡回一条命来,女儿病后变成了哑巴,独子给县长的女人献血被抽干血而死,妻子得了软骨病瘫痪在床。老来好不容易为女儿讨了亲事,哑女却死于产后大出血,没过多久他的妻子也随女儿一并去了,剩下他和偏头女婿一起养孩子,女婿又在工作时被水泥板砸扁,孙子长大了听话懂事,但七岁时因饥饿贫穷吃多了豆子撑死了,只剩福贵一人。整部小说,没有煽情,没有铺垫,没有渲染,可以称得上是平静,但故事情节非常的吸引人,扣人心弦。

生命是享受一切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我曾为福贵的纨绔败家而恼火,也为他浪子回头后燃起一丝温情,最后因他对生存对生命的渴求,而给予我心灵的震撼。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虽为虚构,但是不难发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存在。看城市中鳞次栉比的座座高楼,就难以忽略掉背后的工作者——农民工群体,他们身在城市中,却不属于城市,我想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而他们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远离家乡和亲人,为赚取生活的本钱。但风吹日晒的辛劳远不及为家人获得更好的生活的幸福感,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生命的奋力向上。

余华在序言中就一语道破这本小说的本质,他说他要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要传递这么一个价值观: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读完这本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生无常的道理,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之中,宛如浩瀚海洋中的一叶扁舟,时刻经受中惊涛骇浪的洗礼,随时沉浮不得而知。而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珍惜当下所拥有的。莫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责任编辑: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