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审判专家话“人才”③ | “选育管用”全链条发力 夯实辽宁法院人才根基
  发布时间:2021-11-04 09:22:27 打印 字号: | |













10月31日
辽宁高院召开
辽宁法院审判人才座谈会
全省法院审判业务专家
模范法官、办案标兵代表
“审学研”驻院研究人员汇聚一堂
共谋人才培养工作大计

小编带您走进现场
了解一下审判专家们
对人才建设工作的真知灼见







苗长阔,1969年出生,一级法官,现任盘山县人民法院沙岭人民法庭副庭长,2012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2014年被最高院评为“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先进个人”,2017年被最高院评为“全国优秀法官”,2018年被省高级人民法院记二等功。2020年1月,苗长阔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




















从“选育管用”四个维度

构筑人才“蓄水池”


推动实现法院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大批高质量审判人才的竞相涌动为组织基础和智力支撑。可以考虑从“选育管用”四个维度,建立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储备、培养锻炼、选拔使用、管理监督的全链条工作机制,筑起涵养人才发展的“生态圈”,为实现辽宁法院高质量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审判人才要积极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高政治自觉,在实践中广泛探索推动审判人才帮带制度,全面提升年轻干部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建立完善的审判人才交流机制,各市优秀审判人才互相交流,定期召开视频交流会,将各自的成果案例进行分享。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使审判人才的示范引力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推进研学融合,与高校建立长期资源共享,共同培养新型法律人才,共同推动法治建设。








刘申,吉林大学法学学士、民商法学硕士,2009年1月考入大连市沙河口区人民法院,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于2016年首批通过员额法官考试,现为一级法官。自2009年7月至今,审结民商事案件20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信访。




















夯实成才基础 营造成才环境


郑青院长指出,山的高度取决于山顶最高的树。法院整体能力水平的高低,也往往取决于专家人才的培养。

培养青年审判人才,首先要有明确的人才选用标准,要看政治品行、道德品质,要验工作实绩、突出作用,要见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让青年法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更明确的目标。支持走出去,强化学习交流,创造成才条件。创新搭平台,以重大工作任务、重点案件、重点项目为依托,把青年法官放在立案信访、诉讼服务、基层法院等复杂艰苦的岗位上磨练,铺设成才路径。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与高校建立校院联动的合作机制,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夯实成才基础。

法院要注重干警的选、育、管、用,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创建良性的激励机制,在绩效考核、等级晋升、评先选优方面,充分激发调动青年法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王继余,男,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现任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中心副主任、龙港区人民法院副院长。从事法院工作以来,先后在多个部门工作,办理的多起案件成典型案例被上级法院采纳,且无一发改和信访。曾多次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理论课题研究成果丰硕。




















给平台创机会 在司法实践中

摔打历练




人才工作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细致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伯乐相马”的慧眼发掘人才,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培养人才,要有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宽宏胸怀使用人才。

就培养人才来说,优秀青年人才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经历千锤百炼,郑青院长多次对第一批审学研驻院人员强调要经历“魔鬼训练”,要“脱胎换骨”。发现好苗子后要注重培养,加强历练,建立接续培养机制。省法院对全省法院系统优秀青年人才要实施跟踪培养、各级法院要实施“精准滴灌”“育苗成材”,给平台、创机会,让其挑大梁、当主角。要把火热的司法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让优秀青年人才在办大案、处急事、破难题中摔打历练、经受考验、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来源: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开原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