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经济日报记者李万祥:正义之光照亮美好生活 | 2021记者看法院
  发布时间:2022-01-11 09:09:38 打印 字号: | |



他们,可能是跑法院次数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听过各类案件;

他们,和法院干警一同战斗在第一线,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

他们,出门能扛“长枪短炮”,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他们,归来笔走风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记者看法院”专题策划重磅回归!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近期陆续邀请日常采访最高法的“跑口记者”讲述2021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并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的代表作品。


想看到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他们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么样吗?

一起来围观!



这位记者是谁?




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




正义之光照亮美好生活


2021年,我们一起走过意义非凡的一年。人民司法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一次次公正审判,一张张正义判决,法律的信仰和权威得以张扬,正义之光照亮美好生活。


新时代有新作为。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规范和政策。建立健全惩戒分级分类机制、明确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适用范围,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等等,这些重磅举措留下深刻足迹,司法护航作用更好发挥。


万法由“心”,这心便是为民的初心。这一年,人民法院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我们看到,为了调解赡养老人纠纷,女法官哽咽相劝;为了让当事人孩子休息,男法官轻抚哄睡……虽然这些“法治场景”更多是在屏幕上看到,或者是在媒体同行的报道里看到,但温情穿透屏幕,感动随文字流淌。


担子不轻,责任重大。越是激荡变革、风云际会的时代,越需要稳定的预期和保障。司法防范风险、厘定规则,给出让人心安又信服的答案。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稳定预期的效果明显。


追求正义、守护正义、实现正义的过程,无比艰难。司法的发展就是让这个过程容易一点。即便是艰难迈出步伐,只要我们能坚守初心,就会像万有引力一样,释放所有为之坚守的力量,汇聚成推动法治进步的强大牵引力。这种力量,能够廓清迷雾、关照自身,也照映未来。





代表作品


以规则之治激励创新创造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报告透露,全国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一审案件从2013年的10.1万件增长到2020年的46.7万件,年均增长24.5%。这一增幅比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总量年均增幅高出12.8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24.5%说明了什么?一方面反映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明显增长,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审判能力的考验。以需求引领发展,更要以规则之治激励创新创造,全面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近年来,人民法院探索符合知识产权案件特点的诉讼规则。通过司法裁判,一系列新规则正在建立健全,并发挥作用。新规则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从科技发展态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亟需建立新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对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审判提出了新要求。从司法审判实践看,涉及新类型新技术新领域的知识产权案件越来越多,需要及时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边界、责任认定等法律新问题。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司法领域争夺话语权的竞争日渐加剧,对在知识产权审判领域如何维护国家安全提出了新挑战。


随着我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更加注重全面保护、严格保护、司法保护。近日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提出“健全公正高效、管辖科学、权界清晰、系统完备的司法保护体制”,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指明方向、明确路径、提出要求。


现在,我国已成为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尤其是专利案件最多的国家,也是审理周期最短的国家之一,并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保持优势以及不断扩大优势,需要继续深化司法改革,提高知识产权审判质效,以公正司法裁判激励创新,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侵权一粒种 判赔五千万


种子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的命根子。如果种子遭遇套牌侵权、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怎么办?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一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此次发布的10个典型案例不仅有刑事案件,还有民事、行政类案件。案例所涉品种既包括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也包括辣椒、梨树等经济作物。其中,在侵害“郑58”玉米杂交品种纠纷案中,人民法院对于品种权人高达4952万元的赔偿请求予以全额支持。在酒泉某豫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中,人民法院对未经品种登记进行加工、销售伪劣“豫椒王”辣椒种,给种植农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行为,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123万元。


“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制假售假等犯罪行为,让以身试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坚决遏制危害种业安全违法犯罪活动。”最高法刑一庭副庭长安翱表示。


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一把利器,在打击种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中应用广泛。典型案例显示,针对严重侵害品种权行为,人民法院在法定幅度内从重判处惩罚性赔偿。在侵害“金粳818”水稻新品种纠纷案中,对于侵权人利用微信群发布信息、组织交易的行为,认定构成销售侵权,揭开其所谓农民交易自留剩余种子的伪装,并在计算基数的二倍以上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最终全额支持品种权人300万元的赔偿请求。


“对于特定的情节严重的侵权行为,实际的赔偿总额最低是补偿性赔偿数额的三倍,可以形成对恶性侵权行为的强有力威慑。”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表示。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涉植物新品种纠纷民事案件共计781件,年结案量从2016年66件上升到2020年252件。其中85%以上为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主要涉及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超七成案件品种权人胜诉。


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的生产、繁殖、销售行为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较为隐蔽,权利人维权时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朱理说,为便利品种权人维权,降低维权难度,人民法院强化证据保全、调查取证、委托鉴定等证明手段的运用,同时强化举证妨碍制度适用,让不诚信的被诉侵权人承担不利法律后果。


业内专家表示,通过厘清品种的合法与非法界限,既要依法规制打着“农民”旗号的非法生产、繁殖行为,又要合理维护农民自繁自用的正当权利,让侵权者付出代价,为种业振兴保驾护航。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开原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