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能是跑法院次数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听过各类案件;
他们,和法院干警一同战斗在第一线,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
他们,出门能扛“长枪短炮”,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他们,归来笔走风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记者看法院”专题策划重磅回归!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近期陆续邀请日常采访最高法的“跑口记者”讲述2021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并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的代表作品。
想看到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他们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么样吗?
一起来围观!
这位记者是谁?
法治日报记者 赵婕
2021,这些法官感动着中国
2021年2月10日上午,我跟随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去执行现场,这是我作为《法治日报》法院跑口记者的第一个报道任务。
这一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次日便是除夕,许多单位都提前放假了,繁华喧闹的北京街头似乎安静了许多,于是,我在想,这些执行法官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候去执行?节后再去不行吗?他们就不想着为除夕的家人团聚做点准备吗?
坐上法院的警车,法官告诉我,要执行的是一起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造成执行不能的案件,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银行,去冻结一名被执行人的相关银行账户,因为下午银行对公业务就结束了。我看到法官们脸上露出了焦急凝重的神情,那神情就像是自己的家人遇到急需解决的困难一样。
完成工作返程途中,法官们回答了我心中的疑问,如果不及时进行扣划,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就难以保障;如果不及时进行划扣,申请人就难以过个温暖踏实的春节;如果不及时进行划扣,申请人就难以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这在执行法官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让我深受感动。我想,申请执行人如果知道法官在春节之际还在为他的案件奔忙,也会深受感动的。
“他当法官,办案近4000起,无一错判,无一因裁判不公而被投诉;
他当庭长,带领同事5年审结各类刑事案件2570件,依法判处2836名被告人;
52岁的他,正值壮年,却因病永远离开了亲朋、同事和工作……”
这是我采写的报道《铁面无私气自华——追记湖北荆州沙市区法院刑庭庭长杨军》的开头。
杨军长期奋战在刑事审判工作岗位,忠诚履职、忘我工作,他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更让我这个刚刚接触法院报道的记者下定决心,一定要认真采写,将杨军的事迹宣传好,让他的故事感动更多的人。
中秋节的前一天,结束了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在武汉组织的杨军事迹采访工作后,我独自一人赶往荆州市沙市区人民法院,深入采访杨军的同事以获取更多细节,次日又赶往杨军的家中,采访杨军的家人以探索杨军的内心世界。虽然有些身心疲惫,但模范法官的事迹时刻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给我无穷的动力。
2021年,跑口法院一年中,我知晓了许多像杨军和东城法院执行法官这样平凡而又优秀的法官,在他们的事迹背后,都蕴藏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蕴藏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他们身上的优秀品格令人敬仰,他们身上的平凡故事感动着中国。
我想,面对这些平凡而优秀人民法官,仅有感动还不够,更需要化感动为力量,更应将这种感动化作为一种行动,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
代表作品
铁面无私气自华
追记湖北荆州沙市区法院刑庭庭长杨军
他当法官,办案近4000起,无一错判,无一因裁判不公而被投诉;
他当庭长,带领同事5年审结各类刑事案件2570件,依法判处2836名被告人;
52岁的他,正值壮年,却因病永远离开了亲朋、同事和工作……
他是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一级法官、沙市区法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军,曾荣获“全国扫黑除恶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荣获荆州市法院系统“优秀法官”。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追授他“全国模范法官”称号。
未曾拆封的折叠床
在别人眼里杨军是个不知疲倦的人,除去开庭开会,总是坐在办公桌前看卷宗写判决书。他没有午休习惯,吃完午饭继续工作。有人形容他是“上了发条的超人”。
在杨军座椅后面,倚着窗台立着一张折叠床,那是院里给法官统一配备的,方便大家午休,可直到去世,杨军这张折叠床的包装都没拆封。
忘我、勤勉、钻研的背后是理想、信念、担当。
2016年夏末,一起伪基站案诉至法院。被告人在租用轿车上安装伪基站,发送广告短信4万余条。当时,这类案件鲜有先例。是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还是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两项罪名的量刑相去甚远,公诉人与被告人辩护律师各持己见。杨军仔细研读法律条款,分析比较相关案例,最终一锤定音——以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3000元。此案成为当时湖北法院审理同类案件的重要参考。
在杨军身上,“铁面”与“温度”从不矛盾。
2020年1月,杨军采用刑事速裁程序审理一起涉嫌开设赌场罪案,当庭判处被告人拘役、缓期执行。
原来,被告人是一名50多岁的农村妇女,在自家房子里开麻将馆,供周边村民娱乐。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涉嫌犯罪,但面对事实,主动认罪认罚。杨军了解到,被告人的丈夫患中风独自在家,无人照顾。杨军快办快结,赶在春节前作出这个有“温度”的裁判。
2019年底,杨军承办一起涉案金额达13亿余元、涉及集资参与人4152人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面对复杂案情,他一丝不苟,认真核实每个细节,仔细推敲每句证词,硬是在法定时间内“啃”下几十本卷宗。
令人惊叹的是,148页近10万字的判决书,事实阐述清楚,法律关系清晰,4152名受害人的每笔钱款查得明明白白,每笔退赔算得清清楚楚。这些数据是杨军用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换来的;这些数据承载着杨军维护公平正义、守护一方平安的初心。
2018年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结号吹响,作为“老刑庭”,杨军受命担任沙市区法院扫黑办负责人。涉黑涉恶案情复杂、涉案人数较多、证据材料繁杂,杨军仔细梳理每起案件、耐心听取辩护意见、认真翻阅卷宗材料,夜以继日忘我工作。
杨军的身体早就发出了警告信号。2018年9月,在一次开庭中,杨军的鼻子突然血流不止,鲜血染红了法袍。同事都劝他休庭,他用双手摁住鼻翼两侧,简单止血后,继续开庭直到庭审结束。
生命中的最后嘱托
2020年7月25日,星期六,是杨军儿子杨昶的生日。
杨军原本要和妻子一起去武汉,与刚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团聚。而全天的审判委员会会议未能让他与妻子同行。下午4点半左右,杨军给儿子发了一条微信:今晚住宾馆还是宿舍?
杨昶回复:宿舍。
杨军:宿舍的床那么窄睡得下呀?不把你老妈亏苦了。
杨昶回复:就是只有半张床。
杨军:把好地方让给你妈睡。
谁也没想到,这条充满亲情的微信变成了他与儿子最后的对话。
在妻子张津眼里,杨军是一个内敛的人,不善交际,除了喜欢喝浓茶没有其他爱好,做家务就算锻炼身体了。
每到周末,只要有空,杨军就会为妻子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然后,一头扎进书房,做与工作有关的事。书房的椅子上至今还有他久坐留下的印痕。
结婚30年,杨军与妻子从未红过脸,唯一的“红脸”却是因为案子。有一年中秋节,一名远房亲戚因为案子找上门来,杨军硬是不见,张津怕伤了亲情,劝他见一见把原则讲清楚。杨军当即发了火:“今天见了,明天别的亲戚就会找上门来,以后就可能是朋友、同学,甚至案件当事人,绝不能开这个口子。”从那之后,他对家人提出“不准为案件打招呼、不准接受送礼、不准打听案情”的“三不准”要求。“三不准”在这个家里从未破例。
张津至今还记得杨军的一句话:得罪人,可以;对不起法律,不行!
7月25日这天,同样令杨军的同事刻骨铭心。
在上午的审委会会议上,杨军不时起身走几步再坐下,反反复复好几次……是疼痛让他坐立不安。在场的同事看出他的异常,劝他去医院,他谢绝了。下午6点多,会议结束,他继续和同事讨论一起涉黑案案情。
这是杨军连续工作的第二十二天。
晚上9点左右,杨军突觉胸背剧烈疼痛,被同事送往医院,诊断结果为主动脉夹层破裂。医生建议紧急转送武汉的医院手术。手术虽然成功,但因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伤严重,杨军没下手术台便陷入重度昏迷。
7月29日凌晨,杨军与世长辞。
就在进入手术室前,已经被医生禁止说话的杨军,强忍病痛给院领导打了个电话:“我手头的涉黑案一哈(湖北方言,一下子的意思)搞不了,请同事们帮忙抓紧办。”
这是杨军打的最后一个电话,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嘱托。
一支钢笔两枚纽扣
“肖婷同志,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再加油快加油!”法官助理肖婷至今保存着2018年7月杨军写给她的字条。拿出这张写在草稿纸上的字条,肖婷不禁红了眼眶:“我还是加油太慢了,要是能早点独当一面就能替杨庭长多分担几个案件。他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开七八个庭,因为被告人被羁押在不同的场所,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个地方。”
“杨庭长去世后,我和另一位法官分别剪下一枚他法袍上的纽扣,珍藏起来。”肖婷说,这枚纽扣时刻提醒自己,要像杨庭长一样,坚守一名法官应有的职责和信念。
法官张志浩是杨军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张志浩说,杨庭长是一位用生命维护公平正义的人。为了确保公正,不管案件大小,他都要综合多个证据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之后才作出判决。
令张志浩印象深刻的是那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因为案情复杂,杨庭长让我核对鉴定材料中有无错误,我开始还不以为然,但是在核对材料的时候,发现几个集资参与人的身份证是错的,这会导致执行款给不到本人,损失不能挽回。这件事点醒了我,让我逐渐养成认真审核案件每一个环节的习惯。”
“他总是耐心教导年轻人运用法律思维考虑工作的事。”张志浩声音有些颤抖地说,“他曾对我说,办案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证据原则裁判,当事人请你不要去,给你好处不要拿,裁判的时候才有底气。”
张志浩现在用的就是原来杨军的办公桌,笔筒里有一只灰色“英雄100”的钢笔,这是杨军生前常用的。“我坐在他的办公桌前,用着他用过的钢笔,让我有一个信念:要像他一样,秉持公平正义办理每一起案件。”
“他是我们的领头‘杨’,工作中处处可见他对同事的关心。”女法官袁欣回忆说,有一次去松滋市开庭,杨军不忍女同事长途开车,自己握起了方向盘,到达松滋后来不及喘息就要开庭。望着一脸疲倦的杨军,袁欣半开玩笑地问:“你每天紧锣密鼓连轴转,要是为审判工作鞠躬尽瘁了怎么办?”
杨军回答,如果真有那天的话,那就是一个正途。
“没想到,一语成谶。”说这话时,袁欣的泪水夺眶而出。
★
为了更多申请执行人过个踏实年
“嘎达嘎达……”转向灯发出提示声,警车在车流中穿行,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郭海宁和助理姚幸阳脸上现出焦急的神色。
此时为2月10日(腊月二十九)上午10点50分,郭海宁和姚幸阳要去冻结一名被执行人的银行账号,但下午银行对公业务就结束了,他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银行。
越到年关越忙碌,就为了让更多申请执行人过个踏实年。春节前,《法治日报》记者跟随几位执行法官前往执行现场,目睹他们的辛苦,体味他们的为民情怀。
在车上,郭海宁给记者讲述了这起案件的始末:禹某、黄某等人以经营的餐饮、酒店等作为担保向张某借款几百万元,到期未还。张某起诉至法院,法院判决禹某等人还款。判决生效后,禹某未如期执行法院判决。2020年3月,张某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冻结了禹某等人的公司账户,奇怪的是,禹某等人经营的十几家连锁饭店生意红火,但资金却分文未进公司账户。
执行法官假装顾客去现场调查发现,在饭店结账时的二维码和POS机支付显示依旧是已冻结的某餐饮公司名称。法官通过票据信息找到二维码进账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得知,该平台依约定转入被执行人指定的个人银行卡账户并收取手续费。每隔三个月,禹某等人便更换指定人银行账户,这些人为被执行人的妹夫、姐夫,甚至还有饭店的服务员、厨师。
法官们翻阅几箱子的流水单,几十万条数据,发现近一年来几个公司走账总共有两千万元左右,这些钱足以还清所有债务。
郭海宁说:“过年期间,饭店会有大量资金进入账户。所以要及时进行扣划,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警车一路疾驰,终于在银行下班前赶到。来到窗口,法官出示证件和相关文件,银行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打印该账号一年来的流水账单,发现该账户仅有5万余元。就在银行工作人员打印流水账单时,该账号又转出1万余元,银行工作人员立即冻结该账户。
“被执行人的行为已经构成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造成执行不能。年后第一件事,我们会联系被执行人进行谈话……”郭海宁告诉记者。
而在此前一天,即腊月二十八,记者来到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跟随执行法官李建勋一道赶赴执行现场。
当天中午,刚执行完一个案件的李建勋快速吃完午饭,和法官助理詹华东、王鹏,书记员荣斌一起整理着装、佩戴执法记录仪,出发前往昌平区某生物技术公司对申请人的财物保全进行清点。
路上,李建勋告诉记者,在这起案件中,申请人两年前第一次申请财产保全,法院当时已查封了280箱甘草次酸(价值2200多万元人民币),这次行动是因为上次查封期限届满,申请人再次提出申请,对财物继续查封。
警车到达某生物技术公司时,申请人代理人李律师早已等候。
李建勋告诉记者,据李律师反映,她已经好几个月联系不到该生物技术公司的负责人,财产被保全之后,也很长时间没能进来查看。这无疑影响到了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因此出发之前执行法官对双方当事人做了大量沟通工作,缓和了双方的紧张关系。
在仓库门前,该生物技术公司的董事会秘书胡先生迎上来,与李建勋和李律师一一握手,一行人进入仓库查看货物存放情况。
这里的库房里混杂着各种中草药的味道。罗列着大大小小的纸壳箱包装的药材原料和其他萃取的产品。
走到原来封存的位置,李建勋向李律师核实,甘草次酸存放状态无变化,徒手抬了抬其中的一箱,不大的箱子却十分沉重,也符合规格上写的25公斤。
胡先生对李律师说:“甘草次酸保质期5至10年,药用价值并没有因为封存而贬值。”
李律师向胡先生询问去年公司业务如何,胡先生说:“去年因为疫情,公司出口业务受很大影响,货款还不能抵债。也是因上游企业欠我们公司的债务,我们无法及时还款给你们。”
执行人员重新清点、贴封条,张贴查封公告之后,李建勋向双方说明查封时间和查封财产保管的责任,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引导,让被申请人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法律义务和责任。
“如果当事人存在沟通障碍,很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甚者抗拒履行或者逃避履行。执行人员引导双方当事人加强沟通,在法院主持下解决纠纷,有助于维护当事双方的合法权益,进而履行债务,保障强有力的执行。”王鹏说。
胡先生告诉记者:“执行人员非常敬业,查封前和我们及时充分沟通,充分体谅企业的实际困难,所以我们也非常配合。”
李律师说:“马上快过年了,在腊月这么冷的天,法院执行人员赶来帮我们继续履行权利,非常感谢,也让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指挥调度室相关负责人评价说,北京四中院全面贯彻善意执行理念,积极化解双方矛盾,有效平衡了执行力度与执行温度之间的关系,用柔性执法彰显了司法温度,达到了定分止争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该负责人介绍说,从2020年9月下旬至2021年春节前,全国法院集中部署开展“发挥执行职能、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专项执行行动。2020年,全国法院执结涉民生案件80余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50余亿元。其中,涉农民工工资案件(不含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类案件)4余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0余亿元。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广大执行法官不忘初心,履职尽责,捍卫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