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能是跑法院次数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听过各类案件;
他们,和法院干警一同战斗在第一线,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
他们,出门能扛“长枪短炮”,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他们,归来笔走风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记者看法院”专题策划重磅回归!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近期陆续邀请日常采访最高法的“跑口记者”讲述2021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并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的代表作品。
想看到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他们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么样吗?
一起来围观!
这位记者是谁?
中国日报记者 曹音
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还在继续,但它并没有阻挡中国法院在深化国际司法交流合作过程中的脚步。世界环境司法大会在云南昆明开幕,“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化解平台成功上线,中国—上合组织国家地方法院大法官论坛在山东青岛举行……它们是中国法院在推进国际司法交流合作中播下的一颗颗种子,更为我对外传播中国法治声音提供了生动范例。
虽然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下,去现场、去基层采访的次数少得可怜,但我与法官们在线上的沟通交流从未间断,甚至可以说更加频繁。我始终坚信,良好的沟通是准确理解司法文件、司法举措的前提,而对中文的准确理解不仅是英文写作的第一要务,更是对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关键。
以采写专门法院建设为例。我从“小切口”入手,用当事人在北京金融法院解决纠纷作为报道“前奏”,呈现了专门法院的“专业性”。接着,我通过采访法官和律师,请他们分别对比专门法院设立前后他们工作上的变化,展现了专门法院在案件处理方面的“高效性”和对审判者的更高标准,进而说明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更“以小见大”地展望了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未来司法布局。
对外讲中国法治故事不难,难的是“讲好”。如何讲好?我想,这依然需要我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前,中国日报记者曹音在发布会现场。
2021年7月,中国日报记者曹音在陕西采访退耕还林进展情况。
代表作品
Joint efforts urged to build beautiful planet
世界环境司法大会在昆明开幕 习近平主席致贺信
★
Specialized courts improve efficiency amid development
专门法院建设不断完善 提高司法效力 促进改革发展
头版
四版
漫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