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法庭处理哪些案件?法庭的诉讼理念和中国法院有哪些共通之处?法庭的案件管理信息系统、判例援引习惯、司法审查标准等对中国法院的审判工作有哪些启示?中国法官又为这些国际法庭带来哪些关于审判的“中国智慧”?
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组织举办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
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组织举办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联合国上诉法庭法官高晓力,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国际劳工组织行政法庭法官沈红雨,以及联合国争议法庭法官孙祥壮结合自身经历,向最高人民法院干警们分享从事涉外审判工作的经验体会。
“成功当选国际行政法庭法官的关键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是三位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走进世界法治舞台、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法官内心的共同感受。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国法院司法改革的成就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不断提升。
联合国上诉法庭法官高晓力分享从事涉外审判工作的经验体会。
2022年11月15日,第77届联合国大会第34次全会选举高晓力担任联合国上诉法庭法官,这也是联合国上诉法庭的首位中国籍法官。
“在联合国上诉法庭的办案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这是国际司法文明互鉴的重要过程。”高晓力介绍了联合国和国际组织法庭的历史沿革、组织架构、案件类型、工作流程、案件管理系统、法律规则体系、判例援引等。
“实际行动是最好的说服力。”高晓力表示,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在中国法院积累的丰富司法经验也帮助她解决一些长期棘手的未结案件,赢得了其他国家法官对中国籍法官的尊重。
“期待中国法官更多参与国际交流,积累国际法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国际多边舞台上更好展示中国法官的形象,为推进国际法治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高晓力说。
国际劳工组织行政法庭法官沈红雨分享从事涉外审判工作的经验体会。
沈红雨在国际劳工组织行政法庭的绰号是“‘鹰眼’法官”。
“只要她用眼睛刷一下,就能发现判决书文稿存在的错误。”这是国际法庭同事对沈红雨的评价。无论是自己办案还是参与其他法官的案件,沈红雨看卷都特别细致,参加案件合议讨论时,经常会指出判决文稿在案件事实查明部分存在的瑕疵。
沈红雨是国际劳工组织行政法庭近百年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法官,填补了我国在国际劳工组织内部司法系统乃至国际组织行政法庭任职的空白。“我非常放心把法庭百年的接力棒放到年轻的中国法官手中。”沈红雨记得,当她独自办理完一个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后,国际劳工组织行政法庭庭长如是感慨。
“这是一份全新的工作,是全新领域的挑战,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重要方式。”沈红雨表示,国际组织法庭是各国法官同台竞技的国际舞台,参与法庭审判工作更是展现中国司法形象的生动实践,要以开放、包容、专业的姿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联合国争议法庭法官孙祥壮分享从事涉外审判工作的经验体会。
参与国际法庭的案件审理,中国法官有何收获?
2023年6月,孙祥壮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入职培训后正式入职联合国争议法庭。孙祥壮表示,参与联合国争议法庭的审判工作,让他进一步加强了国际行政法的系统学习和运用,对于平等保护、正当程序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法官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带到了联合国。到任后,孙祥壮清理了数起长期未结的旧存案件,得到法庭同事的充分肯定。
“联合国争议法庭的法律风格有融合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趋势。”孙祥壮详细介绍了在联合国争议法庭的培训历程、审判经验和具体案例。孙祥壮勉励各位青年法官,要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审判能力,积累审判经验,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讲座现场。
最高人民法院机关近160名干警参加学习此次讲座,纷纷表示此次讲座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体会,有助于从事相关涉外工作的法官强化司法理念,提升司法能力,广泛凝聚共识。